专职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教授(含博导) > 正文

     


    孙运梁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理事



     


    研究方向


    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教育经历


    1998.09-2002.06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2002.09-2005.06  北京大学刑法学硕士

    2005.09-2008.06  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

    2015.06-2016.06  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8.06-2013.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讲师

    2013.06-2019.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2019.08-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授课程


    《刑法原理》,本科生,春季学期

    《刑法总论》,硕士生,秋季学期

    《刑法学专题》,博士生,秋季学期


    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


    荣誉奖励


    曾荣获2017年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2017年《刑事法评论》创刊20周年成果奖;及2008年度北航“蓝天新秀”、2010年北航“第九届我爱我师”评选“优秀教师”、200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首届“学术十杰”等荣誉称号。


    学术成果


    一、科研项目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负责人   2023年

    2.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类型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22年

    3.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负责人  2018年

    4.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参加人  2018年

    5.研究型本科课程建设“刑法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责人 2017年

    6.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责人  2017年

    7.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7年

    8.判决书研习式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设计与实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加人  2017年

    9.双百工程(优质课程)刑法总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加人 2017年

    10.信息时代网络刑事法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5年

    11.法学与网络信息学交叉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责人 2015年

    12.中德犯罪论体系比较研究  国家留学基金委  负责人  2015年

    13.反恐背景下航空安全与刑法应对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4年

    14.美国案例教学视域下的本科教学方式之进一步改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加人 2014年

    15.刑法中“致人死亡”的客观归责研究   司法部  负责人  2013年

    16.我国履行国际航空安保公约的立法与实践研究  中国法学会  负责人  2013年

    17.航空航天刑法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3年

    18.协同推进航空航天立法对策研究   中国空间法学会  参加人 2013年

    19.精神障碍患者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研究  卫生部  参加人  2013年

    20.加强和完善校工会在法律服务中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加人  2013年

    21.非法集资与金融监管  横向 负责人  2012年

    22.航天法律与战略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2年

    23.刑法总论专题精品课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加人  2012年

    24.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国际公约与我国刑法的比较研究及对接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负责人  2011年

    25.中国刑罚之体系性改革  中国法学会  参加人  2010年

    26.中日受贿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横向  负责人  2010年

    27.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与刑事法规制  横向  负责人  2009年

    28.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题库建设  司法部  参加人  2009年


    二、著作教材

    (一)专著

    1.《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2.《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参著

    1.陈兴良主编:《案例刑法研究(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2.陈兴良主编:《判例刑法教程(分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刘艳红主编:《财产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刘明祥主编:《故意与错误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三、学术论文

    (一)论文:

    1.“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核心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2019年第2期;

    2.“数字时代财产性利益规范占有的教义学分析——以偷换收款二维码案件为例”,载《清华法学》2023年第3期;

    3.“财产性利益诈骗中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以债的诈骗为中心”,载《政治与法律》2023年第3期;

    4.“法秩序统一视野下敲诈勒索罪的认定”,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4期;

    5.“非法占有目的的两个侧面及其功能“,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2年第5期;

    6.“法秩序统一视角下刑事违法判断的要点”,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1日;

    7.“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客观归责:以特殊认知为中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8.“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202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9.“刑法中条件说研究”,载《刑事法评论》2019年第1期;

    10.“客观归责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立场选择与规则适用”,载《法学》2019年第5期;

    11“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包括信赖利益”,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9年第2期(201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12.“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从宽’的规范解释”,载《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13.“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6期(201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14.“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位阶关系及其实践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15.“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16.“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中心”,载《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17.“不作为犯中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载《清华法学》2016年第4期;

    18.“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载《政法论坛》2016年第1期;

    19.“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归因与归责”,载《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20.“选言式而非连言式:财产犯中占有概念的界定路径”,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期;

    21“论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以条件关系的适用为中心”,载《刑法论丛》2015年第4卷;

    22.“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载《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23.“我国刑法中应当设立‘暴行罪’——以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24.“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的刑事归责问题”,载《法学》2012年第12期;

    25.“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规则体系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

    26.“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1期;

    27.“中日受贿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28.“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载《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29.“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之关系研究”,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0.“福柯监狱思想研究-监狱的权力分析”,载《刑事法评论》第24卷2009年;

    31. “刑法中信赖原则基本问题研究——新过失论语境下过失犯的限缩”,载《刑事法评论》第28卷2011年;

    32.“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3.“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3.“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与刑事法规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34.“客观归责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201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35.“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惩治及其立法完善”,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6.“福柯刑罚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5期;

    37.“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不足”,载《求索》2012年第9期;

    38.“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国际公约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比较研究”,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9.“福柯之犯罪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40.“福柯权力理论探究”,载《求索》2010年第4期;

    41.“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之研究”,载《刑法论丛》2013年第4卷;

    42.“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载《刑事法评论》第33卷 2013年;

    43.“比较视野下惩治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第一作者,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4.“试论独立教唆罪的设立”,第一作者,载《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45.“论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完善”,第二作者,载《北航法律评论》2013年第1辑;

    46.“对中国民众死刑观念的启蒙”,载《风雨读书声》花城出版社2009年;

    47.“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考察”,载《刑法知识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8.“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载《刑事法评论》第19卷2007年;

    49.“死刑存废实证分析报告”,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2004年;

    50.“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知识的分立、整合及其路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3期;

    51.“试论大陆法及我国法上的亲手犯”,载《刑事法评论》第15卷2004年;

    52.“事实与价值的二元界分及其在刑法适用中的意义”,载《刑法学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一种博弈分析:试论罪刑均衡对严打之从重的制约”,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54.“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对一起汽车撞人致死案的分析”,载《刑事法判解》第9卷2005年;

    55.“追求一种和谐: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及其刑事政策意义”,载《公安学刊》2006年第4期;

    56.“浅析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57.“从未决羁押场所看被未决羁押者的处遇”,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相对罪刑法定主义视野中的刑法司法解释”,载《中国刑事司法解释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59.“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比较与法理分析”,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0.“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研究”,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1.“‘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产生、嬗变及其整合”,载《刑事法评论》第20卷2007年;


    (二)论文集:

    1.“‘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正当性探讨”,第一作者,载《2017年互联网法律大会论文集》2017年11月;

    2.“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第一作者,《2017年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7年12月;

    3.“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第一作者,载《刑法与宪法之协调发展(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论‘事后受财’行为的法律性质”,第一作者,载《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刑法调整(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

    5.“论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第一作者,载《中英犯罪学与刑事法制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6.“‘别拿我不当人’—从‘口供’看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杨春洗基金会征文优秀奖;

    7.“中国大陆未决羁押制度研究”,载《东亚司法制度之现况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0年12月;


    四、其他成果

    1.“运用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分析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载《检察日报》2022年8月16日;

    2.“以客观归责理论处理特异体质伤害案件”,载《检察日报》2019年5月12日;

    3.“让尊重与保障人权的诉讼理念光芒四射”,载《观点中国》2012年3月;

    4.“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需要三条件”,载《检察日报》2003年12月9日;

    5.“让‘钻法律空子’的孩子健康成长”,载《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6.“安乐死慎防滥用”,载《大公报》2007年3月21日;

    7.“扩大刑事和解以推进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7年5月21日;

    8.“网络走进中国人生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5日;

    9.“寻求最佳位置-北京外企人才招聘会见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20日;

    10.“转变观念天地宽”,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30日;10.“为了流动儿童不失学”,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3日;

    11.“券桥农民春节 不讲吃和穿 青睐科技餐”,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2日;

    12.“过年的心情”,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3日;

    13.“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24日;

    14.“童心:读懂你不容易”,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3日。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15102

    邮箱:10529821@163.com


    CopyRight© 2015 北航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