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 | 郑冠宇:民法的邂逅
作者: 时间:2025-01-14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5日,法学名家大讲坛系列讲座“民法的邂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主楼主南203教室举办。

讲座由东吴大学法学系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中华比较法学会秘书长郑冠宇教授主讲。讲座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友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琦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赵精武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雷震文助理教授多位法学界杰出学者共同参与,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周友军书记代表北航法学院向东吴大学法学院郑冠宇教授赠送纪念伴手礼,象征着两所法学院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表达了对郑冠宇教授的敬意和对两校未来合作的美好祝愿。

郑冠宇教授首先从他在金门岛服兵役的经历开始谈起,回忆起他走上民法学术之路的历程。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他偶然听说可以通过“留学”规避“考研”的难题,于是他成功通过了德语考试,去往德国进行民法学习。然而,在德国的第一站他就遇到了难题,之前充分准备的德语对话技巧在德语母语者面前毫无用武之地,由于语言障碍,他在购买车票时屡遭挫折,但好在碰到了热心的女孩伸出援手,最终才成功解决问题。郑教授坦言,这是他在德国学到的第一课,那就是人生永远无法充分准备,要学会允许一切发生,相信事情难不倒人。

在德国,他与“哥廷根七君子”结下不解之缘。“七君子”曾是哥廷根大学的七位教授,1837年,他们共同签署了一份反对汉诺威国王恩斯特·奥古斯特的声明,抗议国王拒绝接受旨在限制王权的宪法。结果,这七位教授不仅被免职,还被驱逐出境,然而,这一事件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宪政和自由主义的发展,“七君子”的美名流传千古。郑教授在哥廷根大学留学期间,曾翻阅过“七君子”中“格林兄弟”的手稿,还在门前的“七君子”路上,偶然碰见一起“自行车盗窃案”,由此引发了他对“占有保护”与“物债二分”的思考,激发了郑教授学习民法物权的兴趣。

郑教授又谈到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因为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申请过阿登纳奖学金。郑教授谈到,奖学金对改善留学生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知道,所有的法学生都要经历一个“苍白的阶段”,不断地写报告、写论文、考试、背书,枯燥、煎熬、痛苦,但人们还是可以选择用放松的心情去面对严肃的事情,他曾通过在楼下的酒馆和酒友聊天来学习德文,还经常在耶诞节假日与德国学生一起观看经典德国影片,品尝火钳酒,他认为,平衡好工作与休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要敢于面对人生的挑战,也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留学生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交融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独特视角。他也殷切地希望学生们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

在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中,郑教授看到了法律人应有的冷静和理性。苏格拉底面对不公正的指控和死亡判决时,依然保持了哲学家的风度,用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展现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他鼓励学生们不论遇到多么严酷的挑战或不公正的待遇,也要努力保持冷静和客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勇气和哲学智慧,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坚守正义。

接着,郑教授又分享了几则生活中的趣事和他感悟到的法律问题。他谈到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从银行家男主帮助典狱长洗钱的情节,讲到法律行为的主体名义问题;他又谈到“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从购买空气、买卖天空的演讲,讲到物权法中“地役权”的问题。郑教授的讲座总是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他用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复杂的法律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他强调,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法律的影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他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也要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这样在将来无论是从事法律工作还是其他职业,都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和理解是不同的”,郑教授期待大家能够成为一个在生活中“左顾右盼”的“鬼才”,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只会背书和考试的“乖学生”。

在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郑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种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带入到自己的未来中,让法律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主持人周学峰教授发表总结陈词,他对郑老师的分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周教授指出,掌握第二外语不仅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还能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尤为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法律问题往往涉及跨国界的合作与沟通,因此,第二外语的学习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挫折教育,周教授认为,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法律职业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周友军书记首先向郑教授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感谢他对北航法学院的慷慨支持和对学子们的无私教导。接着,周书记简要回顾了一下郑教授今天分享的几个要点。首先,郑教授强调了掌握第二外语的重要性。随着国际法律事务的日益增多,法律专业人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法律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第二外语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其次,郑教授希望同学们正确对待失败,以轻松的心态去应对严肃的事务,避免日复一日的紧张状态,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第三,郑教授提醒我们作为法律人,不应只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还应当放眼长远,思考我们能在法律领域留下些什么,以做出法律人的贡献。最后,郑教授提出想象力比理解力更为重要。在法律实践中,想象力能够帮助法律人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法律人是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王琦副教授首先感谢郑老师的精彩讲座。他感悟到,人生的智慧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少年与长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听完讲座,他有几点感悟想要分享。第一,人生的规划固然重要,但人生的偶然也很重要,抓住那些偶然出现的机会同样关键。第二,发现并精进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这一点至关重要。第三,保持一颗从容平实的心态,这是在德国生活期间学到的宝贵经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迷失方向,而适时地放慢脚步,审视内心,寻找自己的灵魂所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四,未来的种子,就深植于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园丁,播下希望的种子,悉心照料,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收获丰硕的果实。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瞬间,都可能孕育着改变命运的力量。

雷震文老师结合郑老师的演讲分享了自己在意大利留学的经历,强调同伴之间相互学习更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能够激发新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也指出,学习民法最好的方法是善于观察生活,并且在观察生活中进行想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可以培养出对法律条文背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能够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生活中的点滴体验,都是未来法律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赵精武副教授首先对郑冠宇教授的莅临表示感谢,并与在场师生分享了本次讲座的学习心得。对于郑教授的观点,他深表赞同,法律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人脸识别的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尽管法律学习过程充满了各种各种的挑战,但每一次的独立自主思考和攻克法学问题都是对法律人能力成长的宝贵投资。恰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提到的那样,“那些曾令你心痛的经历,终有一天能够笑着回忆”。赵精武副教授还鼓励各位同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既要读好法学专业书,打好理论基础,也要多读其他专业的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法学学术领域研究中要保持想象力,他鼓励同学们关注社会时事,懂得善待生活,因为法学终究还是一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社会科学。

通讯员:姬雅

摄影:蔡明敏

CopyRight© 2015 北航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