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做正确而难的事情 ——泮伟江副院长在法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作者: 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

尊敬的友军书记,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北航法学院全体师生,欢迎177名研究生新同学和84名本科生新同学!欢迎你们的到来!金秋送爽,今天老师们和同学们欢聚一堂,以开学典礼的形式,见证北航法学院吐故纳新,迎来一个新的学年,新的开始。相信在座的同学们现在的心情都和我们一样,是欢快和愉悦的。其实,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喜悦之情。但在完成新生报到的手续,逛完北航校园,坐在这里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心中的这种喜悦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仍然是有一些细微差异的。之前的心情是带着一种期盼,因为同学们当时接到的是一份邀约与承诺。如今,当同学们真正地成为北航法学院的一员,心中的喜悦之情,就带着一种完成了确认仪式的满足感。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衷心地祝贺同学们,走出了今年的一小步,完成了人生的大一步,未来从此启航。


接下来的这个学期,应该是同学们心情比较愉悦的一个学期。无论对于刚刚进入法学院的大二同学,还是研究生同学,你们都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和角逐,如愿以偿地进入到心中的梦院和梦校,实现了人生的一个小目标。这个成果就足够大家感到满足,回味很久。同时,许多同学来到了新的校园,认识了新的同学和朋友,开启了新的课程。无论是北航的校园还是北京,接下来都将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如今已是秋高气爽,再过一段时间,树叶开始慢慢变黄、变红,整个北京都会变得色彩斑斓,令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如果冬天再下几场大雪,今年几乎就是完美了。

与此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和学习的深入,同学们的心情也许会像北京的天气一样,慢慢变得阴沉起来,日渐感受来自激烈竞争的压力。同学们逐渐会感受到,幸福和放松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而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卷的现实却如影随行,慢慢侵蚀开学蜜月期那甜蜜的金黄色。是的,时间就像一辆无情的列车,即便我们不做什么,它仍然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飞速地将我们从窗户边的美好景色中带走,送向那个目前仍未可知的未来。也许有一些同学已经在未雨绸缪了,当多数同学正在享受金秋北京这凉爽的天气和美丽风景时,他们的心中已经掠过了一丝阴影,暗暗开始对未来担忧起来。

毋庸讳言,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内卷的时代。许多同学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进入到心中的梦校和梦院,并不意味着内卷的结束,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和层次,开始全新一轮的内卷。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进入到深水区,遭遇到了一些全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满足了更多同学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同时也客观上造成了高校资源的紧张,从而加剧了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此外,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和考核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被人要求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和成绩,并被别人用这些数字进行比较。这些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相比之前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资源更丰富了,科技也更进步了,对上一个时代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的那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可能是视若无睹的稀松平常之物。但对上一个时代的人来说更为稀松平常的职业机遇,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需要经历更激烈的竞争才能够获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既比之前所有时代的大学生更幸运,但同时也比他们更不幸运。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幸运与不幸。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时代,更不能抱怨这个时代,而只能面对和适应自己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特殊的时代处境和时代挑战,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奋斗和精彩。

因此,在这个庄重的时刻,在每一个同学都带着一丝兴奋,带着一丝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也带着一丝不安和恐惧的时刻,我希望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同学们聊聊,在一个内卷的时代,如何过好自己大学生活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想送给同学们四个忠告或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接下来的几年生活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送给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做正确的事情,哪怕要因此经历许多艰难和险阻。刚才张杨老师的发言,建议同学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难做的事情,因为经验证明,难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确的事情。这个说法和我接下来想和同学们分享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这并不仅仅是巧合,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或者至少是类似的价值观。

我的专业是法理学,其中的一个方向是法律社会学。我给本科生三年级的同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就是《法律社会学》。这门课程会讲到一个德国的法社会学大家,叫做马克思·韦伯。韦伯除了在法律社会学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之外,还提出了一种叫做理想类型的方法。例如,他按照理性/非理性、形式/实质这两对概念为基准,将全世界古往今来的所有法律分成四类,即形式理性的法律、实质理性的法律、形式非理性的法律、实质非理性的法律。通过对不同类型法律的比较,他揭示了四种类型法律各自的核心特征,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法律性质与内涵的认识,至今仍然启发着全世界各地法律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院长李猛教授,也运用了类似的理想类型的方法,按照重要/不重要、紧迫/不紧迫,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分成了四类,即重要而紧迫的事情、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不重要而紧迫的事情、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李猛教授认为,生活是由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而非是最紧迫的事情决定的。同时李猛老师也认为,一个文明最有力量的时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人关心最根本的问题,而非最紧迫的问题。我当时第一次听到李猛老师这个说法的时候,内心是很震撼的。

我也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以正确/不正确、艰难/容易(不难)这两组概念为标准,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分成四类,那就是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正确而容易的事情、不正确而艰难的事情、不正确但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在世界上所有的这四类事情中,不正确而艰难的事情,估计很少人会愿意选择去做。大家最希望能够选择正确而容易的事情,当然这需要一种幸运。但事实上估计多数人都很少有被这种幸运砸晕脑袋的眩晕时刻。即便有一两次,也不过是偶然事件。因此,大多数人在多数时刻,可能都必须在正确而艰难的事情和不正确但容易的事情之间做出选择。

由于人性的必然,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容易的,都倾向于回避艰难之事。但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理想类型的组合中,艰难和容易并非是我们选择做事的首要标准和参考!正确和错误才是我们在做任何选择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选择去做那些正确,但往往艰难的事情。事情的难和易,这是执行层面的问题,而对与错,这是更基础和更重要的选择标准层面的事情,也是方向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敢面对错与对的问题,不敢面对方向的问题,而仅仅凭借一件事做起来是否容易为标准,来引导自己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出好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后果当然也是深远和严重的。

刚好前几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位著名诗人评价另外一位著名诗人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此也分享给大家:直接锁定一个目标,拒绝被那些提出各种要求的声音转移你的注意力。这意味着你有能力区别什么是重要的,只坚持追求这个目标。

这句话其实揭示了成为一流人才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直接选择做那些对的事情,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追求那些他认为的正确目标。一旦选中正确的和值得追求的目标,就坚定地锁定它,然后努力地追求它和完成它,哪怕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法学研究者,在从事论文写作时,不是因为经济的利益或者任何其他好处而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究,提出某个观点或者得出某种结论。而是因为认定某个主题重要,某个观点和结论是正确的,才去研究它,去写作论文。我相信我自己,以及北航法学院我的同事们,都是这样做的。对同学们来说,你们在进行选择时,例如选择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个发展的方向,乃至于去做某件事,不是因为这门课程给分比较高,这个方向比较热门,似乎将来比较容易找工作,这件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容易才去做,而是要本着求知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内心的热爱与呼唤,去选择一门课、一条道路或者做一件事情。

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甚至是痛苦的。良知的声音往往是轻微的,轻得甚至多数人都听不见。人们更喜欢听到那些悦耳和动听的声音。满腹的才华无人欣赏,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无人问津,这些都是可能的。对同学们来说,选择了一门有趣而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课程,最后全力以赴,却在老师严格的要求下,拿到了一个不那么理想的成绩,而其他人轻易之间,就在一门水课里拿到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分,从而在绩点上又离推免名额靠近一步。满怀理想并脚踏实地的人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而投机取巧之辈却名利双收。同学们,这些事情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甚至是世间的常态。

尽管如此,亲爱的同学们,我仍然希望你们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真正地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真正地将自己作为这个国家未来的栋梁,在做出重要选择时,首先思考对与错的问题,而不是难与易的问题。本科的同学大一的时候都学过《理想国》,这本经典名著的问题意识,恰恰就由此而来。苏格拉底教导我们,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追求正义本身,而不要成为一位仅仅追求正义的名声,内心却被各种欲望折磨的人。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格拉底的教导仍然是那么地直击人心,那么地具有指导意义。

许多同学也许会说,老师,您说得对,我们确实应该选择去做对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但问题是,我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呢?正如《理想国》所揭示的,有时候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很可能仅仅是我个人关于正确的一种意见,甚至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见。确实,这是一个好问题。在座的多数同学应该都是00后的,也就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如果说80后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话,那么00后一代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了。到了10后的一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转变,他们那一代许多人都又有了兄弟姐妹。作为最后一代独生子女,同学们从出生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然地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同学可能平时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习惯和定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此而言,很多时候,同学们所认为的正确标准,也许确实很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意见而已。

针对这个处境,我给同学们提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走出小我,融入大我,从而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那么,怎么实现走出小我,融入大我呢?刚好我在暑假时候看了一部很火的剧,叫做《我的阿勒泰》。在这部电视剧的开头,热爱文学的主人公听了一个作家的讲座,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写出好作品。作家给她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主人公很认真地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我看完整个剧后,觉得作家赠送给主人公的这句话太精彩了。这句话也是整个剧的题眼,整个剧的灵魂。在此,我也将这句话转赠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中,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首先,只有认真去爱,才能够真正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才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精彩,才能够真正地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你只有学会去欣赏另外一个人,看到他的美丽,看到他的精彩,你才有可能被他所吸引,你才会真正爱上她/他。所以,如果在座的男孩子能够在这两年/三年里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子的美丽与优秀,被她所吸引,那么恭喜你,也许你会因此收获一段美丽的爱情。如果一个男孩子看到另外一个男孩子的精彩和优秀,那么,也恭喜你,你不但可能因此收获一段友谊,同时你还将成为进步最快的那些少数人之一。我读本科时也曾经在一个作家的随笔中看到过一段令我终身难忘的话。原文我当然记不得了,大意是,同性相互排斥,异性相互吸引,似乎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是男女之爱中往往混杂着许多占有的欲望与狭隘,从而忽略彼此爱慕和吸引中其实更多地包含着认知的内涵。如果一个女性能够认识到另外一个女性的优雅和美丽,懂得欣赏她而不是嫉妒她,那么这个女性自己也往往能够成为一个优雅和美丽的人。同样,如果一个男人能够欣赏另外一个男人的优秀和卓越,而不是妒忌他,那么他就可以成为同样卓越和强大的人。那个作家甚至还说了一句更深刻的话,即在真正的对手和敌人之间,往往总是包含着一种相互欣赏和惺惺相惜的情感在里面。我觉得这个说法太精彩了。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你周边每个人,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和优秀。一旦你具备了这样一种眼光和学习能力,你毫无疑问地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和出色的人。

所谓去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因为追求GPA和各种成绩、奖状而晕头转向,三点一线,变成一个没有日常生活的人。现在流行一个论调,就是在内卷的时代甚至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谈一场恋爱。但人生并非仅仅是一串串数字组成的光辉业绩。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本来也应该是人生中最从容和悠闲的阶段。如果你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认真地生活了,那么你们的人生也太悲惨了。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次感动。秋天到了,北京城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希望同学们在认真学习之余,多结伴出去走走,去看看故宫的古建筑,到北海公园划划船,到长城去充一次好汉,去香山看看红叶,把这些精彩的瞬间用相机定格下来,变成今后人生的美好回忆。在这个过程中,也祝愿同学们收获美好的爱情和友情。

去受伤是这句话中最精彩的部分。许多同学其实并非不想走出自己的狭隘世界,与其他人分享各自世界的美好。但他们害怕受伤,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但其实,受伤才是人生的常态,也是爱情与友情的真谛。有人说,年轻的时候谈恋爱,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互相厮杀和彼此伤害。这似乎有几分道理。最爱的年轻人之间,往往相互伤害最深,留下的痛苦当然也最深。但也许将来在你的回忆里,两头初生牛犊之间的用牛角相抵,互相吸引,又互相伤害的回忆是最有味道的。

不要害怕失败和错误,因为失败和错误就是世界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和失败中,不断总结和自我纠正,才能够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我们每个人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受伤和疗伤的过程中,才真正深刻的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事实上,我特别希望大家趁年轻多犯几次错误,因为如果到了像我这个年纪,犯错的成本就会很大,甚至都没有纠正的机会了。所以我现在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是出门过马路,都特别小心。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出点什么事,对我的家人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对我的单位、同事和朋友们带来的麻烦太多了。这个时候我就是希望自己是健康平安的,成为别人的依靠,而少去麻烦别人。而同学们还年轻,反而应该去多尝试,多试错,大不了从头再来,年轻就是资本。同时,作为一名法律人,如果我们都没有品尝过受伤的滋味,我们将来成为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又怎么能够体恤那些弱者和受伤者的痛苦,又怎么去为正义而奋斗呢?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三点人生感悟,就是要珍惜时间,用好时间。人到中年,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并非是金钱,而是时间。只要我们节制欲望,金钱的诱惑就大大减低了。我们只有一张嘴,一个胃,其实真正消耗的东西并不需要很多。但时间却总是那么稀缺。我每天的感受是,家人向我索要时间,希望我有更多陪伴的时间。领导向我索要时间,不断地给我布置更多的任务希望我去完成。同事和朋友也向我索要更多的时间,希望一起完成更多的事情,一起多聚几次会,多聊几句天。同时,我的学生们也不断地向我索要更多的时间,希望我能够与他们多谈几次话,多给一些学业和生活的指导。我自己也向自己索要更多的时间,希望多看几本书,多写几篇精彩和有趣的文章。同时,每年的体检表不断蹿升的数据也提醒我,应该放下笔,关上电脑,去锻炼身体。但我每天加上睡觉和吃饭,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我只能像一个资本家剥削工人一样,极度地压榨自己的时间,逼迫自己成为时间管理的大师。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时间真是太少了,太不够用了。

时间既是稀缺的,同时又是平等的。有人说,太阳是最平等的,因为它让阳光既照在富人身上,也照在穷人身上。但我又觉得,时间甚至比太阳更平等。因为富人总是能够买到朝阳的房子,而像我这样的穷人,只能住在阴面,冬天在房间中几乎享受不到温暖阳光。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无论哪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每年都是同样的365天。如果我们把每天看作是一枚金币的话,那么每个人在新年中都能够领到365个金币。那么,亲爱的同学们,每年元旦节时领到365个金币时,你们是否曾经认真想过,应该怎么花掉它们?到年底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实现一个金币花出两个的效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然,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并非是说让大家只学习,不生活,因为生活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而是说,让大家把时间花在那些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最后与同学们分享的一个人生体悟是,虽然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最优的效果,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有接受人生次优甚至次次优结果的心理准备。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很多事情值得去努力追求,但即便经过千辛万苦,全力以赴,仍然不可得,这也是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认真付出,收获的任何成果,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我知道同学们一路走来,都是常胜将军,因此也养成了轻易不言放弃的好品质。但是,人生不是锦标赛,拿第一名从来不应该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无论是工作还是升职,希望大家都既要追求卓越,也要心态平和,充满韧性和弹性,过好自己的人生。

最后,祝贺同学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业顺利,在北航顺利地开启人生的新航道,在不远的将来展翅高飞!谢谢大家!

CopyRight© 2015 北航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