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妇女报推出系列访谈栏目。近日,我院张晓茹副教授接受了该报记者的专访,相关链接:
“家事纠纷不同于财产纠纷,一旦对簿公堂,唇枪舌剑,感情尽失,亲人从此陌路,特别不利于家事纠纷的真正解决。”——张晓茹
一对到法院请求离婚的夫妻,分别在相邻的两个房间内,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视频调解。他们可以听到对方的辩解、看到对方的表情,却因为不在一个房间而无法争吵。
这是2009年张晓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看到的一例离婚调解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印在她的脑子里。“家事纠纷不同于财产纠纷,涉及太多的亲情、感情和道德因素,一旦对簿公堂,唇枪舌剑,感情尽失,亲人从此陌路,特别不利于家事纠纷的真正解决。因此,在家事纠纷中,应重视调解的作用。”张晓茹说。
其实,从读博时起,张晓茹就有了这一梦想——希望国家能出台专门的家事诉讼程序法,建立专门的家事裁判机构,以更好地解决家事纠纷。
2002年年底,正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晓茹有机会去台湾参加学术研讨。是时,台湾正在起草家事事件法草案,关于家事诉讼的理论研究也很深厚。而当时大陆离婚案件开始攀升,新型的家庭纠纷涌向法院,但是法院系统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却只关注财产纠纷,而没有顾及到家事纠纷的特殊性。由于没有专门的家事诉讼程序和家事案件审判机构,导致家事纠纷的解决效果不甚满意。于是,张晓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家事裁判制度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
毕业后,张晓茹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书,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2008年前后,张晓茹的四个好友突然都离了婚,这让张晓茹在吃惊的同时也非常痛心,她首先想到的是将会有4个孩子遭受很大的痛苦。了解到几个好友跟配偶之间都有很深的感情基础,也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她就着手给这些朋友以及朋友的配偶做工作,回忆他们一起读书时的美好时光、谈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半年后,4个家庭都破镜重圆,而且现在很稳定、很幸福。
“当前,每年都有那么多离婚案件进入法院,如果法院在调解过程中引入心理治疗和社会调查机制,会挽救不少婚姻。”张晓茹说。
十年过去了,张晓茹在此领域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认可。2011年,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并出版的《家事裁判制度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法学研究中的部分空白,并被业内权威人士评价“将会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制的研究和司法实务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她还应邀参与《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中“家事诉讼程序编”和“特别程序编”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还参与了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关于中国青年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等工作。
7月1日起,张晓茹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挂职处长助理,负责指导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和丰台区检察院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案件检察的试点工作及为全市开展此项工作调研、论证。
不久前,南京两女童饿死家中,这一事件给了张晓茹很大的触动,她决定从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监护权的变更入手,探讨检察机关参与民事案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是什么让张晓茹如此关注家庭、关心儿童的利益?张晓茹说,小时候,她父亲是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庭长,母亲是镇妇联主任,家里的《妇女生活》、《人民司法》等杂志陪伴她度过了学生时代。父母职业对她的耳濡目染和所读的书籍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她心里。而今天的成绩,或许就是那粒种子开出的花朵。